面積:450平米
設計師:王飛、馮寶民、孫光磊
所謂山水傳神,就是山水的“美”給人的感受在精神上的落實。自然界無所謂美與丑,美、丑是客觀存在于人腦中對事物的反映,所以自然美絕非一種脫離人類社會的自在之物。馬克思曾談到“人化了的自然”!叭嘶说淖匀弧睂嵸|是人自身本質的對象化,而自然美正是人類的社會本質力量在自然界的一種感性的顯現,是人類社會屬性與自然的物質屬性在具體形象上的統一!叭嘶说淖匀弧,不單是指經由生產勞動加工改造了的那部分自然,更重要的指非經人之工,而是在人的意識中改變了的那部分自然!叭说难劬驮嫉、非人的眼睛得到的享受不同……”比如梅花、松柏、三峽、峨嵋對今天的人可以成為審美的對象,但對原始人卻未必如此。孤立地看這些東西似乎依然是自在的存在, 但從它與人的關系的歷史發展過程來看,它們的差異卻是很大的,而這是被“直接”“人化”的程度決定的。我們說山水美,具體地說是雄、是幽、是奇、是秀,說松柏傲立、梅菊高潔,實質就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。在生活上,人靠自然界“把整個自然界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”。在精神上,人以自然界為食糧,把自然界變成“人的精神的無機界”“人的意識的一部分”,用以豐富人的本質,充實人的精神,在感情和意識中復現人自身,表現和確證人的本質力量。而“激情、熱情是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。自然界被藝術家描繪在紙上,都有一定的形狀,其形狀作為審美對象又可顯現出一種內在的本質力量,即它所對象化的人的某種本質和本質力量。藝術家通過對物的外部形狀的描寫,同時寫出人的某種精神狀態,表現出人的某種精神品質,這就叫“傳物之神”。物本身沒有意識形態,物之神要靠人來傳,實質是傳人的神,物之神乃人之神的形象顯現。同樣的物隨著傳神的人不同,而顯現出不同的神。所謂的“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;知者動,仁者靜;知者樂,仁者壽”。優秀的藝術家,并非錄像式地描寫物的外形,而一直是把要表現的物化為自己的意識,注入自己的感情,再反映到作品上去。把自然景物作為人的情態的寄托,物的精神就是人的精神,傳物之神也就是傳我之神,或者叫傳我之道。這樣山水就成了道的精神之體現。
山水精神,也就是寄情于自然山水,從中尋求藝術靈感的本源與生命意義的依托。自魏晉以來,正是隨著對山水之美的發現,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意境和趣味?梢哉f:自然山水對于中國畫有著根本性的意義,千百年來,山水精神不僅作為詩畫境界的內在尺度,更作為人格魅力的必備要素,深深地浸淫于士人的審美意識之中。因此,與自然山水的對話,成為中國美學非常獨特的精神傳承。